维护高考公平 需斩断跨国跨省“高考移民”产业链

浏览:367 时间:2023-07-28 分类:新闻知识
近日,深圳富源“高考移民”事件引发关注。跨省和跨国“高考移民”都不是新鲜事。有关机构对此也不乏治理动作,但该现象一直存在,甚至形成产业链。

【侨报网综合报道】近日,深圳富源“高考移民”事件引发社会关注。据报道,共有17名考生未能通过暨南大学、华侨大学联合招收港澳台、华侨、华人及其他外籍学生入学考试的资格审查。暨南大学招生办发布公告称,对于弄虚作假和钻政策空子的“高考移民”等行为,将严肃处理。跨省和跨国“高考移民”都不是新鲜事。有关机构对此也不乏治理动作,但“高考移民”现象一直存在,甚至形成产业链。对此,网民纷纷给予痛斥,并呼吁相关机构严查“高考移民”产业链。

“伪造学籍、空挂学籍、人籍分离等现象,不仅侵害了外来人员异地高考的权利,也挤占了本地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高考公平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无数家庭的命运,绝不能任由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网民“王庆峰”说。

网民“最爱山海经”表示,“高考移民”,说白了就是利用权钱的关系,在高考公平上做文章、玩猫腻。看起来玩的是田忌赛马,但真正的问题是,普通人能这样玩儿吗?想把学籍放在哪儿就放在哪儿,想让哪个学校创造奇迹就真的制造出奇迹来——这不是一个人的搭便车,这是一整个链条的失守与作恶。

南京扬子晚报网刊文指出,用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中心负责人的话说,“公职人员在搞‘高考移民’,‘没头没脸’的也办不了。”可见,“高考移民”不过是拼爹、拼权力的又一范本。

数年前,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网文引发无数人共鸣:一个农家子弟,耗费18年的青春,才得以和大都会里的同龄人,享受一杯咖啡的自由。阶层流动与代际承袭的纠葛,让高考成为超越教育价值的重磅议题。替考或者“移民”,都是高考程序上的硬伤;而权钱者“专属”的这些伎俩,加重的何止是制度之殇?眼下,问问“高考移民”的藤上拴着几多蚂蚱,显然是权力机构的当务之急。还得谨记:拷问学籍等制度固然治标,谦抑权力运行方能治本。

北京新京报网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毋庸置疑,对于“高考移民”产业链重要一环的运作方,必须依法追究其责任。比如,运作此次深圳“高考移民”事件的富源学校,目前的处理包括减招、停招,以致取消办学资格;对于具体参与运作的人员,也需依法追责。但对于那些运作跨国高考移民的中介机构而言,其只要运作规范,按照移民政策处理,目前很难追究责任。但对于那些制作假材料、海外假学历证明的行为,也可依法追究责任。

除此之外,显然还需从审核关做文章。从政策执行层面来看,相关机构还须加强身份审核,即根据国内高考和华侨生招生的报名条件,严格审查考生的身份信息(户籍、绿卡)以及具体求学与生活经历(学籍与居住年限)。

至于更根本的治理举措,则在于进一步推进高考改革。逐渐调整基于身份的高考报名、招生制度,把不同身份的考生纳入一个招生体系,创建基于学籍的高考报名、考试体系,在招生时进行多元评价。这就消除了不同身份考生的录取机会差异,也能从需求端治理“更换”身份获得竞争优势的高考移民行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