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舆情年度盘点
清博舆情出品
此为第七篇
2016年,校园成为舆情高发地,从未成年到涉世未深
学生群体多为弱者形象,易获得网络舆论同情。学生、病人,都是社会上公认的弱势群体,极容易获得网络舆论的同情,尤其是在涉校园舆情的案例中,部分涉事学生还来自极其贫困的家庭,如徐玉玉便因家庭过于贫困遭受电信诈骗后悲痛离世,耐克鞋事件的起因也与家庭坏境脱不了关系。
此外,部分舆论还将某些事件进行类比关联,如有网民将患癌女教师被开除类比怀孕女职工被辞退,大学生被骗光学费,类比为公众普遍收到过推销和诈骗电话,至此,一人受害、众人代入、一致发声,舆论场出现了“不沉默的大多数”后,舆情逐步爆发。
高考前后等特殊时间节点,为校园舆情多发时段。5到8月,正值学生高考前后,大一新生准备进入大学校园的特殊时期,此时,也是遭遇电信诈骗、学生遭遇入学纠纷等事件的高发时段。如5月份高考“减招”、8月份高三学生篡改同学高考志愿致其落榜和徐玉玉遭电信诈骗不幸离世等。
高考与大学对许多学子的前途命运来说至关重要,每个家庭都十分重视,尤其是在高考前后,新生家长和学生无疑会对各类高校舆情极为关注。因此,此时任何一件相关舆情的发生,都可能引发极大的舆情风波,且在破窗效应下,还会呈现出高发频率。
公民维权意识提高,全面聚焦教育公平。随着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接受优质教育的群体不断扩大,公民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当高考“减招”事件和高三学生篡改同学高考志愿致其落榜事件的发生后,众多家长质疑高考招生的公平性,部分学校陷入舆情纠纷。
此外,开放性的互联网新媒体也成为众多公民批判教育不公的武器,在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中,一位母亲控诉学校未公平处理学生纠纷的长文引发舆论热议,反映了现代社会公民维权意识的提高,维权途径增多。
从清博舆情监测系统(免费、每周迭代的舆情系统,超10000用户的选择,yuqing.gsdata.cn)监测“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时间段为12日14时至16时,情感属性图显示负面情感和中性情感占比相当,分别为46.49%和42.44%。校园霸凌现象迟迟得不到有效制止是网民愤懑的主要原因,校方未能妥善解决也遭到舆论质疑;同时,部分网民的爆料让事件似乎有“反转”之势,促使吃瓜群众心态趋于平静,静待事实真相。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提及热区中,由于事件发生在北京,且涉及相关管理制度的探讨,北京首当其冲成为舆论提及最多的地区,与第二位的浙江相差十倍以上。
注:来自清博舆情系统(yuqing.gsdata.cn)
批评道德缺失,舆论倒逼制度完善。校园作为重要的公共场所和教书育人之地,不管是组织结构还是人员素质都离不开两个“公”,而教育舆情的频发也暴露出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个“公”是“公益”,刘伶利事件让舆论重提教育的公益性,舆论呼吁在校园管理上不能没有底线地追求市场化道路,教育的公益性不能被利益所蒙蔽。
第二个“公”是“公德”,广西牛奶风波和徐玉玉事件牵涉到的食品安全、信息泄露等问题,体现了某些人基本良知和公德心的缺失,在学生群体弱者标签影响下,舆论烈度格外高涨。同时,部分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也是舆论聚焦点,女学生裸贷、武大炮网、篡改身份证都是现代大学生的一个侧影,作为祖国未来之栋梁,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着实让人堪忧。
虽然网民高度的正义感可能让舆论陷入道德审判的误区,但是心中保有一份公义之心,勇于揭示、批判道德缺失,总归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事实证明,在公义话语下的舆论倒逼也确实可以对相关制度、法规的不足起到监督完善作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社会进步之光。
想加入清博舆情朋友圈微信群的朋友,可加客服号清博小舆微信号(qbxy001),回复“拉群,清博舆情朋友圈2群”便可成功进群。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http://yuqing.gsdata.cn/)